辑录佚书

百科

辑录佚书就是把各类传世古书中所征引的原佚书的某些王屋责轻突微孙评章节、语句搜辑起来,掇拾补录,以存原书的残篇及概貌,被辑出的佚书,就是辑佚书,如鲁迅先生的《古小说钩沉》、《会稽故书杂集》均为辑佚书。通过辑侠,可以"存旧学之梗概,窥古人之崖略"。一则可以使佚书复见于世过照刘任势谈说讨,丰富古代文化典籍;二则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李一氓先生就说:"古人从许多丛书、类书中沙里淘金似故力从真够降财玉望的,辑出了不少佚书,对学术贡献巨大。"可见辑佚之重要价值。

  • 中文名 辑录佚书
  • 作者 鲁迅先生
  • 目的 存旧学之梗概,窥古人之崖略
  • 主要方法 把古书所征引的原佚书搜辑
  • 代表评价 "沙里淘金"(李一氓 )

基本资料

  历代被世让典籍,经水火兵燹,多有亡佚,"佚",或作"逸",当散失来自讲,佚书是指失去不传的书,辑,聚集、收集之意,辑佚,即收聚散失之意。有些佚书名亡而实不亡,在其全书佚失之前360百科,它的一些章节、语句曾被其他古书。古注、方志类书、总集引用过,因此而保留下来呀湖政想

辑佚小史

  辑佚工作始于宋。王应麟辑郑玄《周易注》、《尚书注》及三家诗(即《诗经》的齐、鲁、韩三家说)为辑佚之始,而近人叶德辉则提出,在此之前,已有辑《相鹤经》者。宋代学者不仅动手搜集佚书,而且还对这一工作提出回团亮力蛋事四了指导性的理论,郑樵就提出了"书有名亡实不亡"的观点,他说"书有亡者,有虽亡而不亡者,有不可以求者,有不可求者",这一论点对后世建立辑佚理论和方法颇有影响。

  辑佚工作在元代没有多大发展。明代不仅辑佚活动较元朝大有进展,而且在理论上也有新的突破。元末明初陶宗仪之《说郭》辑录明代以前的小说史志,值得称道;孙珏从汉唐古籍之中,广泛搜辑六经、《论语》、《式问场奏永操角年时直觉孝经》的纬书和河图、洛书的佚文,编成《古微书》3坐研重低提讨创6卷,是一部专辑纬书的著作;海照适张博的《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开始辑录诗文,如《魏武帝集》,《隋书·经籍志》记为26卷,新旧《唐书》的经籍、艺文志均为30卷,后佚,张氏辑得1卷,十分难得。明人祁承烨在《澹生堂藏书约》中的《藏书略》,对辑佚的理论和方法有十分精彩的论述。如他论书之亡佚情渐举况说:"如书有著于三代而亡于这双汉者,然汉人之引经多据之;书有著于汉而亡于唐者,然唐人之著述尚存之;书由著于唐而亡于宋者,然宋人之纂集多存之。"他府题城压本人在阅读古书时,就经常注意富新失传的前代之书,如被引用,或者散见于注解之中,他也分别检录出来,辑到一起,如在宋代类书《太平御览》中辑出《周易坤灵图》、《禹时钩命诀》、《春秋考异邮》、《惑精符》之类,在《北堂书钞》中辑出《会稽典录》、《汉纪》等。

  清代果十考据学大兴,由于推崇汉学,而汉代经说由于时代久远,大部分散佚了,因此,这些校勘考据学家又千方百计地去搜集古经解,于是又成了辑佚学家。政府组织的有四库全书馆,周永年等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佚书448种,其中经史子集四部典籍都有,不少是部头可观才浓的失传已久的名著,如《旧五代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续资治通鉴长编》、《周髀算经》、《农桑辑要》、《苏沈良方》、《宝真斋益脱列古法书赞》等。私家企乐风汽总责职导温一辑录更为可观,其中最著名的有黄?#93;的《黄氏逸书考》(又名《汉学堂经书》),分四类:《汉学堂经解》115种。《通讳》72种、《子史钩沉》84种、《通德堂经解》17种,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逸书》,其红运约很功以周你配高中:经编453种(缺21种〕、史编8种、子编门2种(缺问种),计569种,还注香式育又宪有建府问有严可均的《全上古三负它包不目赵罗异操收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共746卷。

  到了现代,辑佚工作又进一步发展到小说(如《古小说钩沉》 )、词(如《校辑宋金元人词》、《全宋同补遗》等)、戏曲(如《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元曲选外编》等)、诗话(如《宋诗话辑佚 》)及其他(如《嵇康集》、《会稽郡故书杂集》等),特别是当代人著作佚文(如鲁迅的集外文)也有人从事搜集。

  前人在古书辑性方面付出了不少心血,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这些都得我们去珍惜。但是有些辑佚书中也存在着一些缺点。近人刘咸炘写过一本《辑佚书纠谬》,指出过去学者在辑佚工作中容易犯的四大弊病:漏,有遗漏而未收的;滥,不应收而误收了的,其误收之故,一是臆断,二是非本书文而误当本书文收入;误,一是不审时代,二是所据是误本,故所收材料亦有讹误;陋,一是不审体制,二是不考源流,三是臆定次序,这是指书的编排而言的。所以,我们在利用前人的辑佚成果时,应该小心别择,防止误引误用。

辑佚资料的来源

  张舜徽先生在《中国文献学》一书中对技艺的方法和途径作了总结。他指出取之唐宋类书,以辑群书;取之子史及汉人笺注,以辑周秦古书;取来自之唐人义疏,以辑汉魏经师360百科道说;取之诸史及总集(如《文苑英华》之类),以辑历代逸文;取之《经典释文》及一切经音义(以慧琳《音义》为大宗),以辑小学训沽学。今天看来,辑供资料来源甚广,举其大者言之:

类书:

  特别是《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力尼玉海》、《永乐大典》等大部头写两类书,保存佚书资料映激书使丝题结甚多,如《旧唐书》、《旧五代史》等,即从《永乐大典》中辑劳期字水难政先含出。唐宋类书编得早,保存古代佚书较多,明清类书则存后代诗文与史料,但有的类书校雠不精,每有误引,用时当注意。

史书:

  如《二十四史》等往往收入了一些奏议、诏令或其他文、赋检盾王我眼叶条成再益,其"志"中亦往往征引古书,因而也是辑佚材料的一个重要证报子茶来源,如《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其中有些即辑自《史记》广上介跑展、《汉书》等史书。但史书作者征引古语,往往有所改变,不一定全系原文,所以辑录时要细心。

总集:

  如《文选》、《玉台新咏》、《文苑英华》等,是辑录汉魏六朝、唐人诗文的一个重要来源,某些汉魏六朝、唐人诗集即是后人以辑佚方法从其中(还加上其他来源)辑出来愿王的。后代的总集特别是一些地方总集(如《宛雅》、《四明文献》)、专题选集(如《梅苑》)、词曲总集(如《阳春白雪》、《乐府群玉》、《词林摘艳》),保存诗、文、词、曲的资料亦颇多。

方志:

  地方志中,除了常引用古书的某些语句。章节理吃留需省广笔外,还有"艺文"一类,专收诗文,尤其是《舆地纪胜》等书,录诗尤多业处态感,因此也是辑佚的重要来源之一。

古书注解:

  如《文选注》复把称事你别仍湖、《三国志注》、《丰板征备石水经注》,其中保存了许多佚书资料,而《经典释文》、《玉篇》、《广韵》、《一切经音义》保存古训治书资料尤多。

杂纂八受在距海他余外、杂钞:

  这类书本是摘录古书的,因此也保存着不少佚书资料,如《群书治要》、《意林》,即辑佚志兰得时首先要用的书,另外专门纂集某一类材料的书,如《太平广记》、《元和姓纂》、《类说》等,就书的内容性划片肥则把唱与氧质说,它们各为专门著作,但亦纂抄古书,故亦可视为杂纂、杂钞。菜皮该随笔、诗话、读书札记等类,也常常征引某些故书或记录一些诗文届而也可供辑性之用。

金石:

  此类更是辑佚的重要源泉。如《殷文存》、《辽文存》及《金石革编》所收的某些佚文即来源于甲骨或金石;敦煌以至银雀山、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亦多佚书。金石史料价值颇大,为辑佚的一个重要途径。

报刊:

  有些辑佚著作发表于报刊,报刊论文中可能引用或介绍了一些佚书、佚文。如鲁迅的一些集外文就是由报刊中辑出的。

  清代以来辑佚由经说而扩大至子、史、地理,又进而至小说、戏曲、语言、考古、科技,由经学的附庸发展成为从事专门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其资料来源也由只注意古注、古史、类书,进而转向金石及地下出土资料以至报纸、刊物。其书之规模则由经说而扩大至兼包四部的大型书,再变为专科性质。这就说明辑佚是科学研究中搜集资料的一种方式,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但它并不神秘。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