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斑灰卷尾

百科

体形中等,来自嘴形强健侧扁,嘴峰稍曲,先端具钩,嘴须存在。鼻孔为垂羽悬掩。初级飞羽10枚,一般翅形长而稍尖。尾长而呈叉状,尾360百科羽10枚,上有不明显的浅黑色横纹。跗跖短而强健,前缘具盾状鳞。全身暗灰色,鼻孔处的宽度与厚度几相等;食物以昆虫为主,多站在高树顶上等待飞虫的到来,见有飞虫由附近飞过,就很快的由栖息处向下直飞,掠捕后又突然转折师李支论明黄向上,再飞回原处,形似U字形。主要以昆虫为食,如蝽象、白蚁和百放报松毛虫,也吃植物种子。

  • 中文名 暗斑灰卷尾
  • 拉丁学名 Dicrurus leucophaeus stigmatops
  • 界 动物界
  • 目 雀形目
  • 科 卷尾科

外形特征

  暗斑灰卷尾雄性成鸟(繁殖羽):全身羽色呈法兰绒浅灰色,上有深浅不同的青灰色相杂。鼻须及前额基部绒黑色;眼先,眼周,脸颊部及耳羽区,来自连成界限清晰的纯白块斑,并稍向后上方,伸延到上颈侧部;上体自头顶、背部、腰部至尾上覆羽均呈法兰绒浅灰色;尾羽淡灰,并具隐约不显的浅灰褐色横斑端稍向外卷曲,360百科外翈窄狭,稍缀褐灰色;双翅表面浅灰色,飞羽轴灰褐色,初级飞羽端尖灰褐色;翅下覆羽及腋羽淡灰白色。下体颏部灰褐色;喉钢愿演胸部淡灰;腹部转为浅淡灰色;下腹至尾下覆羽近灰白色

暗斑灰卷尾(图2)

  雌性成鸟:体形较雄鸟为小,羽色近似雄鸟但显然稍为暗淡些。

  幼鸟:体羽暗灰褐色;头侧脸颊部第项时白块斑的界限不甚清晰;翅角腕关节缘具灰白斑,翅下覆羽及腋羽亦呈灰白斑。

  虹膜橙红色;嘴、跗跖与独策降仍哪构观趾、爪均黑色。

生活习性

  灰卷尾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村庄附近、河谷或山区。通常成对或单个停品却受继状留在高大乔木树冠顶端,或山区岩石顶上;也栖于高大杨树顶端枝上;从海拨400-1150米以上山区都有分布。活动于针阔叶混交林和村寨边,成群活动于乔木树冠顶端和林间旷野,飞行时之肥各就保理下把专女是结小群或成对,翻腾于空中追捕空中做损值六飞行的昆虫,飞行时而展翅升空,时而闭合双翅,作波浪式滑翔;鸣声粗厉而嘈杂。

暗斑灰卷尾(图3)

  食物以昆虫为首林胡存输合境太结主,其中有鞘翅类、膜翅类、鳞翅类蛹及幼虫和成虫,这些多是树木、苗圃、果园、农作物为害甚大的有害昆虫。特别在育雏期间,能大量消灭危害甚大的蛹、蛾、幼虫等,对自然界中生物防治、保护作物有重要作用。 偶尔也食植物果实与种子。

繁殖方式

 或材球 灰卷尾的巢置于阔叶高大乔木树冠岔枝间,距地面约1乎编读子宗慢0米以上;灰卷尾繁殖期:在海南岛4-6月间,在来自华东区则为5-7月间;多数地区一年繁殖一次,6-7月进行;巢构造细致而精巧,呈浅杯状;内壁层是360百科以细枯草、根须、杂草花穗、植物细纤维等编织金罗既火喜艺兴超而成,中间杂以枯干碎叶片;巢的外层由细小树枝、叶柄、树皮碎片组成;巢缘及巢外并覆以伪装与加固物质,如地衣碎片、苔藓、蜘蛛网丝、动物绒毛纤维等。通常产卵3-4枚,卵壳颜色多变异,壳呈乳白、橙粉或粉红色;壳表面杂有灰色、暗棕褐色、褐红色和棕黄色点斑或大小不规则的斑块和渍斑,一般在参节开八影之端卵的钝端斑点较密集。卵径为24-26.5mm×17.5-19mm。能见到亲鸟衔食喂育幼雏。

暗斑灰卷尾(图4)

分布范围

  分布于婆罗洲北部。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